当前位置:

李国权通证经济理论,为何说没有通证的区块链只是无效率的账本?

admin 2025-08-07 139 0


你肯定听过无数人鼓吹区块链多神奇,但要是有人直接怼一句“没通证的区块链就是个废账本”,会不会让你愣一下?说这话的正是新加坡社科大学教授李国权——一个从2013年就扎进币圈,却敢直言“多数项目在投机”的硬核学者。今天咱们就掰扯清楚,他这套“通证经济学”到底在解决什么实际问题。

​一、通证不是代币,是“合作润滑剂”​
李教授有个特犀利的比喻:传统区块链像没装引擎的汽车,而通证才是让车跑起来的汽油。但注意,他说的通证(Token)可不等于炒币圈的“代币”。举个他提过的案例:日本农民把牛的健康数据上链,再通过联盟链发行稳定通证。贷款机构敢放款,是因为通证锚定了实体资产价值;农民能融资,是因为通证流通降低了信任成本。你看,这里通证的本质是​​把僵死的数据变成了可流动的信用凭证​​。

我自己研究时发现,这种设计其实在破解一个死结:传统金融里,小企业想贷款得抵押房产,个体户跨境收款要被扒层皮手续费。但像阿根廷的小商家用USDT收货款,手续费不到传统银行1/10,还能实时到账。这种效率,恰恰是通证激励带来的协作红利。

李国权通证经济理论,为何说没有通证的区块链只是无效率的账本?​二、人性化设计:通证必须服务实体经济​
李教授特别反感“为技术而技术”的区块链项目。他在巴比特访谈中吐槽过:一堆人把旧经济的糟粕包装成通证模型,结果全是资金盘骗局。他主张通证必须带“人性化约束”——比如他参与设计的GFI金融科技课程,要求学员必修​​AI伦理​​和​​反洗钱机制​​。

为什么这么较真?他举了个扎心例子:某DeFi协议用算法自动放贷,结果系统歧视低收入群体——因为训练数据全是富豪消费记录。所以说,通证经济不是代码游戏,得像中医开方子似的,兼顾技术效率和​​社会公平​​。

​三、普通人能怎么用?警惕两类坑​
虽然理论高大上,但李教授对普通人的建议异常务实。聊到投资时,他直言:“新通证项目存活率可能不到5%”。他建议关注两类落地场景:

  • ​跨境小微支付​​:比如东南亚自由职业者用稳定币收欧美客户款,比PayPal省下80%手续费;
  • ​证书存证​​:像GFI的CFTP认证上链,用人单位扫码就能验真伪,杜绝学历造假。

但千万别碰那些“三天暴涨十倍”的空气币!李教授有个神比喻:拿买菜钱赌通证,等于在火锅店点生鱼片——环境压根不对路。

​四、未来趋势:通证可能比APP更普及​
和李教授深聊过的科技记者透露,他正在推动更“隐形”的通证应用。比如用区块链记录咖啡豆产地气候数据,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碳足迹,而农户凭这些数据获得绿色通证补贴。这种模式妙在哪?​​用户根本感觉不到区块链存在​​,但通证默默重构了利益分配。

有点意思的是,他认为未来十年最激烈的竞争,不会是技术本身,而是​​通证设计伦理​​。欧盟AI法案落地后,要求算法必须可审计、防歧视——这恰恰呼应了他强调的“人性化框架”。

​写在最后​
通读李国权的理论,最深感触是:他总在技术狂热里泼冷水,又在市场寒冬中点暖灯。当别人忙着炒作比特币涨跌时,他琢磨的是怎么让菲律宾女佣用通证省下汇款手续费。这种“从地底长出来”的智慧,或许才是区块链真正的生命力。

如果你对通证经济感兴趣,不妨从GFI官网的免费课入手(别被近千页白皮书吓退)。记住李教授那句话:“好的通证模型,应该让卖菜大妈用起来和基金经理一样顺手。” 这大概就是科技普惠最生动的注脚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