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每次看到广告主为视频时长纠结,我都想直接甩个数据过去:某3C品牌测试发现,30秒广告点击率比15秒高出47%!但先别急着改方案——完播率反而跌了20%。这矛盾结果是不是让你更懵了?
我接触过不少中小卖家,很多人默认“短视频=保完播率”。但根据Channel Bakers的实战案例,30秒视频能塞进更多“钩子”。比如展示智能手表时,前10秒突出颜值,中间15秒演示社交功能,最后5秒来个限时折扣弹窗。用户可能在演示环节就被打动点击,哪怕没看完。
关键矛盾点在这儿:
想引流?拉长到30秒,用多重场景激发兴趣;
想推品牌?缩到15秒,确保用户看完记住名字。
举个真实例子:某家居品牌推新香薰时,用15秒视频循环展示产品+LOGO,完播率82%;同期30秒版本加入客厅/卧室使用场景,点击率高但观众只记住“那个好闻的东西”,品牌名却被淡化了。
我的偷懒建议:
分阶段投:新品期用30秒拉点击,活动期换15秒强化品牌;
前5秒定生死:无论长短,开头必须直击痛点。比如防晒霜广告,开头直接晒伤皮肤vs水润肌对比,比慢慢解释成分有效得多;
善用“进度条提示”:在20秒处插入“最后3款特价!”的标尺,提升长视频完播率。
你可能会想:现在用户耐心这么差,真有人看完30秒?其实数据挺意外——当广告内容解决具体问题(比如教程类),完播率反超短视频。曾有个工具类客户,用30秒视频演示“手机贴膜防气泡技巧”,转化率比15秒剪辑版高3倍。
总之别盲目跟风“短平快”。下次试投时,把同一产品做成两个版本,用A/B测试说话。毕竟你的用户在看什么,数据比直觉更靠谱。